同步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同步带 | 同步带轮
联系电话:86-0574-63506727 | 手机:13116621145
详细信息
湖北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
来源:慈溪市贝力同步带轮有限公司    添加日期:2018/5/1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湖北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将创新摆在“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文件和政策,并于2013年10月发布了《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实施以来,“创新湖北”建设成效显著。


  一、“创新湖北”建设取得的成就


  1、“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指标基本完成,总体成效显著


  “创新湖北”建设9项定量指标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全省服务外包年均增长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4项指标提前实现目标。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指标完成值较好,由2013年的4.1%提高到2016年的6.7%,比较接近7%的目标值;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 2016年完成目标值的83.48%,2015年受高等教育比例和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完成目标值的69.95%和52.5%,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排名一直在10-12名之间波动,与目标值还有一段距离。总体上,“创新湖北”建设的主要指标基本或提前完成,创新湖北建设成效显著。


  2、思想文化理念不断创新,创新软环境不断改善


  “创新湖北”实施以来,全省科技系统积极开展“科技大讲堂”、“ 企业大走访”活动,召开座谈会300多场,实地走访企业8800户,完善制度420多项。组织开展专项研究,大力倡导敢为人先、乐于创新、勇于进取、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省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正式启动实施“全省科技行政服务能力大提升工程”,着力提升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干部职工的科技项目服务与管理、科技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对接、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等五项服务能力,营造创新社会环境,创新理念不断转变,创新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3、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入,创新政策日趋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业促进机制创新持续深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力度,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2016年7月28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湖北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省委、省政府审议出台了《湖北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湖北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湖北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等三项综合性文件;会同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分别制定出台了与“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相配套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个人所得税征收细则;深入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创新,大力推进建立以平台为载体承担项目的工作机制;按照省政府要求,出资4亿元参与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新机制。


  4、创新活动日益丰富,开放合作创新日益加强


  重点开展了绿色光电、卫星产业等国际创新园和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国际技术转移,着力创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企业参加欧洲健康展、世界医药原料展、美国机床展等国外知名展会等。2016年,全省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突破百家,实现了对省内优势学科和产业的全覆盖;共组织15批科技项目团组赴境外交流洽谈,巩固和拓展了湖北对外合作渠道。全年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9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4%,科技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5、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日益增多


  2014年全省新建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15年建设支持4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0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16年新支持组建3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认定6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201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700家,2016年全省共有1894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净增1080家,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增长13.9%,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


  6、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产业化能力不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优质增长,2014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计划92项,突破10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湖北”实施以来的烽火通信、武汉锐科、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的“智能微铸锻”金属3D打印技术、扬子江汽车集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研制的全球首款以液态氢为驱动能源的客车“泰歌号”、四院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保障技术成功运用于武汉动车段等产业技术创新,标志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业科技领域方面,突出畜禽和粮食生产加工两大重点产业链,积极开展淡水产品加工,新组建小龙虾、香菇等两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淡水产品加工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山蔬菜等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启动实施高品质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天然花青素品质提升等46个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新选育水稻、玉米、马铃薯等21种作物81个新品种。


  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方面,组织实施湖北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国产医疗器械“十百千万工程”试点,支持“医联网”建设,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及产品,启动建设科技创新资源精准对接平台。


  7、创新资金渠道日益多元化,科教优势转化加速


  大力发展天使基金,启动实施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工作,发挥省创投引导基金和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首次开展省创投引导基金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省创投引导基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08项,投资总额达到23.79亿元。2016年,全省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共组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55项。同时制定出台湖北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发的意见》的具体办法,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加速科教优势转化。


  二、“创新湖北”建设发展的建议


  1、政府一把手抓创新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基于深化创新湖北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创新内在规律性决定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性,针对创新管理多头、难于协调,根本改变挂职科技副县长(或副市长)管科技创新的做法,明确市县一把手科技创新职能职责,实施“一把手创新工程负责制”。没有政府部门一把手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创新氛围形成、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投入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创新平台搭建、创新重大项目决策实施等任何一项工作都难于开展,开展了难于见成效。同时,发挥湖北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职能,组织梳理现有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整合分散于十大部门的创新政策,形成系统统一的“1+X”创新政策体系;加强“一把手创新工程”的考核激励监督制度建设,辅以科学的“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免责制”,强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2、市县创新能力是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石


  湖北创新资源分布呈“1+2+N”极化格局,“1”个武汉的创新资源多、能力强,“N”个市县数量多创新资源少、能力差。创新人才、科研院所、开发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大部分创新资源集中于武汉、宜昌、襄阳,这种明显的极化格局严重制约湖北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导致湖北省整体创新能力排名停滞不前,一直在10~12位波动。连续7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首位的江苏,截止2016年年底,有8个县的GDP都突破了千亿级大关,并于今年2月新增了6个创新型试点县市,正是得益于强大的县域经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同步的提升。基于湖北创新现状,实施“市县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形成“创新湖北”新体系,全面提升湖北整体创新能力刻不容缓。省内各县市可根据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积极推进环高校产业带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市人才对接、产业对接、园区联动,突破“创新湖北”发展建设瓶颈。


  3、民营科技企业应是未来“创新湖北”建设的生力军


  民营科技企业在吸纳高层次人才、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湖北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活力和民营企业(大多是规模以下企业)创新活力明显不足。政府须通过对民营企业专利发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人才引进等的税收减免、直接补贴等政策,并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并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环境,加强民营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并通过专业招商、专业化精准服务、系统生态化配套,引导培育更多创新型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申报技术创新项目、专利、驰名商标等;组织实施一批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项目,引导企业向“专、精、新”方向发展。


  4、创新人才是“创新湖北”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都必须借助于人才要素发挥作用。2015年湖北全社会R&D人员378828人,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但每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为37.76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88人,且从业人员中硕士学历人员比例为13.52%,全国排名第22位,低于山西、湖南,而博士人员比例甚至呈连续下降趋势。在当前“创新湖北”建设的关键时期,建立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大力引进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实施“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加大落实“人才20条”和“我选湖北”计划等,多出台具有吸引力的突破性人才政策,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强化产权保护,引进并留住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同时,湖北各市县对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湖北八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给予配套支持,并通过提供落户、安家补贴,给予生活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为“三层级四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宜业、宜居生态环境,想法设法留住四类人才。

    如果您正在寻找同步带及同步带轮供应厂家,贝力同步带轮值得选择!

    慈溪市贝力同步带轮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同步带同步带轮、齿轮行业的专业生产企业。座落于长三角经济区桥头堡慈溪市逍林,西接世界最长杭州湾跨海大桥,东临中国第一深水港北仑,交通极为便利。

    公司专业设计、生产、加工各种规格同步带轮、工业皮带、齿轮及相应配套带轮等系列产品。是国内传动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目前公司拥有先进的同步带和带轮的生产、加工、检测等设备。关键技术人员在同步带传动行业有十几年的设计、研发经验。紧跟国际潮流,参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在行业内有口皆碑。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出口欧美、澳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电话:0574-63506727 手机:13116621145

    地址:中国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水云路239号

新闻中心
在线客服
新闻列表
版权所有:慈溪市贝力同步带轮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中国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水云路239号
联系电话:86-0574-63506727 传真:86-0574-63511727 邮箱:zyhsc@163.com
同步带  同步带轮  


同步带
同步带轮